加班、血汗工厂,被夸大的富士康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图文)

  以及全世界人民之于实体工作岗位的渴望,制造业再一次进入舆论中心,专家开始剖析制造业的前世今生,一些神秘的制造企业渐渐揭开面纱,普通人则开始对制造企业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代工大王富士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由神秘变得风靡,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开始评价这家巨无霸企业,他们的规模如此之大,员工最高峰有120万之巨,俨然一个微缩型社会,社会虽小,五脏俱全,关乎着、影响着中国大社会的制度、文化和人性。

  富士康属于B2B企业,他们的核心业务是代工厂,在制造业界赫赫有名,不用在消费市场做任何的广告,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郭台铭只喜欢闷声赚大钱,一来他们默默享受着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二来自主品牌有可能影响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富士康的客户遍布全球,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戴尔、苹果等几乎全部有头有脸的电子品牌,更何况,基础代工虽然利润较低,却省去了品牌间的竞争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市场的龙头由诺基亚变成了苹果,而代工龙头依旧是富士康,但一场坠楼祸事让这家企业变得“家喻户晓”,围绕在坠楼事件周边的则是加班、血汗工厂等负面新闻,但显然,任何的舆论浩劫都没有让这家企业停业整顿,自然有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随着神秘面纱之揭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家企业之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以及他们独特的经营秘籍,甚至在恶劣环境中的艰难转型,都给予未来制造业提供了方向,也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我、尊重制造行业,更确切地说:富士康正迎来公正评论。

  大规模加班,外人不解的行业特性

  谈到制造业,很多人的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单调、枯燥、加班、流水线等词汇,显然,这些词汇同社会地位、高收入相去甚远。事实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效率,日本、台湾人发明了工作分解表,把一项本来非常繁琐的工作分解成极其简单的工作,比如组装一台电脑,有些人只负责拧螺丝,有些只负责贴标签或者贴胶带,这些工作会被测量出时间10秒或者15秒,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小时的工作量,业界名称叫UPH, 比如10秒的工作,他们每个小时的产量就是360个。

  这种计算在数学范畴内非常简单,但在生产范畴内却非常复杂,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就把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降到最低,在充斥着机器、设备的流水线上,自然人类也渐渐变成了机器,更尴尬的是,自然人类主观能动性降低之后,待遇远远不及昂贵的设备。于是,流水线的整体模式要适应机器,譬如机器可以24小时生产,人类就必须配合24小时,当然,任何企业也无法要求自然人不眠不休,于是出现了夜班,而加夜班常常是年轻人最难熬的事情,在凌晨3~4点的时候,人类会达到困倦的极点,但流水线就是个永动机,面对着眼前的生产原物料,时间仿佛如静止的死水一般;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容易引发幻觉,也实在难以给予工人高端的职业培训,按照商业逻辑来讲,他们的薪水自然不会太高,一些沿海的中小制造业,常会克扣工人的薪水和加班费,但众所周知,富士康是严格守法的大型企业,他们从不拖欠工资,比如每个月3号发工资,一定会赶到凌晨前把工资打入工人的账户,加班费则按照法律规定发放,平时加班按1.5倍计薪;周六日加班按2倍计薪,这样加班费也成了基层员工相当可观的收入。

  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招募压力逐年扩大,郭台铭也在快马加鞭地调整富士康结构,不惜重金购买工业机器人,他之所以和孙正义交好,正在与软银每每推出高端机器人,即使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郭总裁也从不会吝啬,毕竟,这对于富士康太重要了。面对眼前的120万员工,郭台铭以及他的管理团队同样要深度思考如何让他们更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富士康园区里有图书馆、游泳池、电影院、篮球场等设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消耗来自流水线的戾气,尽最大地努力地丰盈员工生活。

  单调、加班、血汗工厂,被夸大的富士康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平心而论,任何行业都要面对自己的特性,这种特性包括高收入、体面和社会地位等等,同样也包括着巨大的精力消耗、枯燥、甚至死亡。富士康再优秀,也没有办法完全克服制造业的加班特性,制造业拼的就是生产效率和机器稼动率,正如医生向来摆脱不了夜班,也要时刻面对琳琅满目之病毒。前些天,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年轻医生的帖子,说年纪轻轻就要给HIV感染者做手术,过程中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毕竟,手术刀常常削铁如泥,也随时割破自己的皮肤;2003年非典肆虐,死亡最多的是中国医生,据说那是上帝的愤怒,故意来惩罚冰冷的中国医生;消防员塘沽港口里的最美逆行,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餐厅人员没有周末,化工厂骨髓恶化,老师常年吃粉笔等等,几乎全部的行业都有自己满目疮痍的行业特性,但显然,这些都没有遭到舆论之讨伐,一方面普通人对这些行业司空见惯,更有来自主流媒体之歌颂。或许,社会舆论需要更立体化地看待企业,事实上,只消看一眼富士康于内地产值贡献、创造的就业岗位规模,就能减少些“人云亦云”的误解。

  基础制造,存在即合理?

  毫无疑问,代工制造业非常单调、枯燥,时间得累计并不能带来技能之提升,更缺少向上流动的通道,但短时间内,富士康还有着大量生意可做,一方面,他们最重要的客户苹果尚没有衰败得痕迹,地球上也没有其他的代工厂能如富士康一样,吃下苹果如此凶悍的产能,而且有足够的资本实力,甘愿陪着苹果冒风险。要知道iPhone5巨大的失败让郭台铭严重亏损,能找到的数据大概是20亿美元,一般的企业早就倒闭800回,而郭台铭就好像做了一个简单的噩梦而已,醒来之后,继续拼命工作,大赚其钱…

  另一方面,富士康的存在也是中国社会的内心需求,要知道中国的职业教育尚不发达,大学就好像一家信誉非常差的公司,他们收着高额的学费,盖着漂亮的大楼,却从不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于是如你所见,大学生再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头头五毛钱的大蒜,让人在“菜市场”上挑来挑去,曾几何时,大学生同残疾人、城市低保户一起成为三大最难就业群体,而一些专科、技校里同样有大量的“待就业人群”,统统苦于没有过硬之技能。如前文所述,流水线上的工作都是利用工作分解表分解而来,流程标准、规范,但也单调、枯燥,同时,对技能的要求非常低,降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低点,也相当符合大学生的技能特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富士康这种制造企业,社会上会多出数以千万计的闲散人员,他们食不果腹,终日无所事事,从而引发社会治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任何的地方、国家政府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解决就业,尤其在中国,我们不奢求生活,只希望活着,自然地,作为用工大户的富士康,有足够的理由让中国内陆、印度、印尼、美国失业率高的城市哄抢膜拜。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有些强盗逻辑,但当我们能多元化地评估一家企业之特性时,会发现大量的新领域,也能更深层次地思考企业、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律。事实上,单论富士康的产值规模,就足以登上“中国优秀企业”之榜单,就更不要提他们向世界输送了数十亿只iPhone,以及养活着上百万的员工,优秀经营理念也正影响着新一代的制造人。